• 欢迎访问《欧洲日报》!
首页 > 文化 > 正文

读《跨越心墙:乔雨诗文作品选》,兼谈《胡适文集》(上篇)

2022-07-01 16:37  来源:中国艺术品理财网   浏览数:
乔雨先生简介: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中国诗歌学会会员,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,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终身会员。现任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兼妫川文学发展基金管委会主任,延庆作家协...

乔雨先生简介: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中国诗歌学会会员,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,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终身会员。现任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兼妫川文学发展基金管委会主任,延庆作家协会名誉主席。曾主编《妫川文学作品精选集》等。著有《风吹浪远》《天涯只履》《洒一把流星雨》等。2017年、2019年分别于伦敦、巴黎举办“行走中国.乔雨摄影作品欧洲巡展”。

千年茶道展春秋,古德文脉万古流

——读《跨越心墙:乔雨诗文作品选》,兼谈《胡适文集》(上篇)

石中元

开篇引语:一生墨客,几世茶仙

不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,还是雪花飘飘的冬天,不妨沏一壶清茶,抛开世间的纷扰,沉浸在“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。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”的境界。莫说茶水淡,须知淡中有味;休言白酒烈,烈中长精神。唐人白居易道出了有酒、有炉火诱人的小饮环境。今日吾辈有闲暇时光:且将新火试新茶,诗酒趁年华。

我翻阅《跨越心墙——乔雨诗文作品选》(注:以下简称《跨越心墙》),一边品茗,一边读几段,就着茶水徐徐咽下。人生不过一杯茶,浓淡相宜,自有味道;冷暖相知,互视一笑。《跨越心墙》275千字,收录乔雨诗歌、散文、散文诗多篇。其诗歌空灵飘逸,风格唯美,穿透力强;散文,文风厚重,色彩鲜亮;散文诗境界俊朗旷达,艺术感觉强烈。

作者用另一种思维来解读历史、解读人物,新颖别致。诗歌放飞思想,散文沉淀思考,达到“诗以言志”“文以载道”的境界。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审美空间,字里行间透着如歌如画的艺术张力。本文书评者作为现代爱茶人,只就《跨越心墙》涉及到有关“茶道”的内容,写一点儿读后感——与作者、读者穿越千年,共饮一壶茶。

作者把茶写进了书里,写出了生命的感悟。我在品读《跨越心墙》的同时,随手翻阅《胡适文集》。有一种阅读叫启蒙,胡适的《中国哲学史大纲》可称之为智慧阅读。此书于1919年2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,2011年10月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。此书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哲学史,影响了梁启超、顾颉刚、郭沫若等当时的一批学者。都说,茶可清心,我言读胡适如悟“茶道”,有曲折委婉,有温柔敦厚,有旷达情怀。梁启超说,他那敏锐的观察力,致密的组织力,大胆的创造力,都是不废江河万古流的。大陆版的《胡适全集》,凡44册,2000万字,2003年9月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,是文学爱好者不可多得的收藏珍品。

品茶的同时,交替阅读《跨越心墙》《胡适文集》,不失为人生乐事。人生的妙趣在于探索未知,经历失败、成功与遗憾,“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”。妙就妙在知与不知,有与无中。

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名,万物之始,有名,万物之母。故常无欲以观其妙,常有欲以观其徼。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(《道德经》开篇)。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欣喜时不得意忘形,失意时不自暴自弃,心平气和地面对人生与命运。理性、平和、包容,做一个现代文明公民,这便是我在品茗时,读这两本的体会。

黄中先生在宜兴紫砂壶上题写:惠风和畅。

一、诸色俗累,一时消亡

从《跨越心墙》一书可以看到,自20世纪90年代始,乔雨先后游历了欧洲、澳洲等地,写出《水中摇曳的威尼斯》《澳洲观星》等。2000年创作了《跨越心墙》《北投温泉》。2003年在澳门科技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,写了《澳门的秋天很冷》。2002年至2004年赴甘肃挂职锻炼,一时思如泉涌,诗歌、散文诗和散文三炮齐发,一口气创作了《西出阳关》《边城吟》《走进甘肃》《渭水河畔话天水》《嘉峪关随笔》《边城的梅雨》等诗和散文。

《跨越心墙》中的《养壶记》不到5百字,包蕴在茶壶中的深情令人神往。文章开门见山:“小巧的紫砂壶带着涩涩的青光,从我的香囊里转到你的手上”。作者以第二人称的笔法,将紫砂壶寄养在茶楼的主人(养壶人)那里。“养壶要心如止水,就像修养性情一样启动禅心舒静气。茶汤需用上等的香片,玉泉山隔年的雪水,还需用耐心,慢慢地让它光泽内聚。这些你自然不懂,只管回去备些好茶候着吧。”转眼惊蛰过去眼看就到了谷雨,作者急不可奈地问养壶人:何时开壶让它荣归故里?养壶人笑而不答,却“洗盏更碟把小壶款款端起,紫砂壶青涩渐褪,玲珑的壶身闪烁着圆润的紫光仙气,壶嘴一吐,淡淡的兰花清香四溢。难道归期就在这淡淡的兰花清香里?”

作者层层渲染茶壶,留给读者联想的余地。结尾简练含蓄,耐人寻味“好壶都有灵气。唉,这么灵性的宝贝归了你,我还真是担心它会嫌弃你!”

古代的茶道遵循一定程序:①洗茶(将沸水倒入壶中,又迅速倒出)。②冲泡(沸水再次入壶)。③封壶(盖上壶盖,用沸水遍浇壶身)。④分杯(将壶中茶汤倒入公道杯,使每个人有一样的茶)。⑤分壶(将茶汤分别倒入闻香杯,茶斟七分满)。⑥奉茶(以茶奉客)。⑦闻香(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茶杯,轻嗅余香)。⑧品茗:在古筝的伴奏下,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,分三口轻啜慢饮,色、香、味三者俱佳。至今,福建、广东、安徽等地区流行的工夫茶,是唐宋茶道的流风余韵。

看这个“茶”字,是人处在草木之间,是人对草木的亲和。林语堂说:“每当酒香茶热,炉烟袅袅,泉水潺潺,则中国人的心头,将感到莫名的欣悦?他们的创造天才将倍感活跃,或在诗歌的韵律方面,或在瓷器的改良方面,或在园艺的技术上,常有一种新的发明,民族的生命乃复继续蠕动而前进。”其实懂不懂茶不重要,重要的是每天喝几杯。开门七件事,柴米油盐酱醋茶。茶不分贵贱,人人有份。“买得青山只种茶,峰前峰后摘新芽”(唐伯虎)。据悉,最早采茶是用来嚼,嚼来嚼去,把一身毛病嚼没了。后来做汤喝,越喝越想喝,最后转变成饮品。最早对茶的记载是“神农尝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茶而解之”,当时没“茶”字,用的是“荼”。

到了魏晋便在“柴米油盐酱醋”中加入了茶的地位,至隋唐,茶业昌盛。唐代有“茶道”这个词,唐人刘贞亮在《饮茶十德》提出:“以茶可行道,以茶可雅志。”《封氏闻见记》也有:“又因鸿渐之论,广润色之,于是茶道大行”之说。唐人陆羽(约733~约804)撰《茶经》,对茶的性状品相、产地种植、采制烹饮有论述,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。《全唐诗》第308卷有陆羽诗“月色寒潮入剡溪,青猿叫断绿林西。昔人已逐东流去,空见年年江草齐。”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、茶艺、茶道,是一个时代的标志,从唐代起被人尊称为“茶圣”。

宋朝以后,茶馆遍地,茶风益盛。宋代文人不仅擅长诗词歌赋,琴棋书画,还喜爱茶事活动。苏东坡、欧阳修、范仲淹、王安石、司马光……他们不是一味地追求权力财富,他们知道生命的意义在哪里。入朝做官,为一方百姓着想;贬谪流放,顺其自然。喝茶是种简朴生活,水加上植物的嫩芽,再加上一个杯碗,这些就够了,为自己设计的悠闲生活。不沉溺于声色犬马,生活简单而快乐。“不置一杯酒,惟煎两碗茶。须知高意别,用此对梅花。”(邹浩《同长卿梅下饮茶》)。苏轼等文学大家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咏茶诗词,他们在心态上已经走向平和从容,这如同读乔雨的散文:“云浮于天上,月沉在泉底。虎跑泉的潺潺清流把翠绿的雀舌一芽一叶地舒展,叶底成朵,朵朵披霜,在青花瓷的盖碗里面缓缓回旋……既然来了就饮杯清茶吧。禅茶一味。你眼中的禅,后人心里的怅然。”《远去的红尘》。

枕上诗书闲处好,门前风景雨来佳。泡一壶清茶,捧上胡适先生、乔雨先生的文章,冷静理性的思索便缓缓驻上心田,激烈的情绪慢慢得以释放,像胡适一样心胸变得宽容、宽松、宽广,在品茗中跨越心墙。

胡适生于1891年,卒于1962年,以倡导白话文、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。他的故居安徽省绩溪县上庄是一个不显眼的小村落。胡适墓地位于台北市南港区,墓志铭由学者毛子水撰文,金石家王壮为书写,其内容为: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,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,为民族的尊荣,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,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,陵谷也会变易,但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,将永远存在。

胡适主张“大胆假设,小心求证”,用一种实践的精神去发现问题,改善现实。强调做学问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,需要的是耐心与谨慎。对于别人的观点不要轻易去否定或肯定,也不要自以为是,以为自己的观点是绝对的正确。

胡适秉承了英国启蒙家洛克(1632年~1704年)的《论宽容》,相信人的本质是带有理性和宽容的。洛克在《政府论》中主张,私人财产是先于政府而存在的,社会也是为了保护私人财产才形成的。公民拥有“生命、自由、和财产”的权利。洛克的主要著作有《论宽容》《政府论》《人类理解论》。

“宽容比自由更重要。”这是当年胡适流传甚广的一句名言。大智者必谦和,大善者必宽容,小才小智者斤斤计较、咄咄逼人。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,胡适誉满天下,也谤满天下。面对别人的咒骂,胡适在给杨杏佛的信中说:“我受了十余年的骂,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,有时他们骂得不中肯,我反替他们着急。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了,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,我更替他们不安。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,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,我自然很情愿挨骂。”

读胡适,让我读到了我身上的琐屑绮俗。乔雨《宋词人物》一文:“一句大江东去唱红了关西大汉的脸,手上的钢钹和铁绰板仍铿锵作响。历史的巨浪淘尽了古今多少王侯公卿、才子佳人,却淘不掉你词中的一个字。你那横空出世般的亘古旷达更使那些咬文嚼字的匠人们自惭形秽。每当我翻到宋朝的那一页时,你的天风海雨般的文字便迎面扑来,抽打着我身上的琐屑绮俗。”有学者说,鲁迅是闪电、胡适是阳光。法国革命是闪电,英美革命是阳光。阳光没有私情,照到每个角落;而闪电闪过后,大地仍旧一片漆黑。“如果说,20世纪是鲁迅的世纪的话,那么21世纪将是胡适的世纪。”(慎之先生)。

李世华先生在《世间真君子——胡适》一文中说(注:详情见微信公众号:往事如烟乎),当年的胡适虽然朋友遍天下,但从不加入任何党派。无论是对待持不同学术态度的“异己”,还是对待持不同政治态度的“友朋”,他始终保持着一种“和而不同”的君子之风——不站队、不妄议、不迎合、不谩骂。如此和而不同、周而不比,民国能做到者,几人哉?

耿云志说:“中国最不缺的是极端的力量,最缺的是胡适这种温和而坚定,自由而悲悯的力量。”少谈一些主义,多解决一些问题。熊培云在《错过胡适一百年》一文中说,他是近代中国惟一没有枪杆子作后盾而言论能风靡一时,观念能颠倒众生的人。在他身上,全然没有两千年来无数秀才、学究、臣仆自阉精神的“继往”,更没有上世纪极端行为的否定一切、打倒一切的“开来”。

陈丹青说胡适:“完全是学者相,完全是君子相。”唐德刚说胡适:“谦谦君子,温润如玉。”罗尔纲说胡适:“我还不曾见过如此一个厚德君子之风。”钱钟书说胡适:“统言之,胡适之品格绝高于鲁迅、蔡元培等。”世间如果有一个真君子,他一定是胡适。

读胡适,为的是跨越心墙,如同听到了乔雨的《广陵散——听陈雷激古琴曲随想》:“弦歌之绸缪,颤声之诉泣。轻音清而爽,重音沉而浊。时而缓行徐徐,时而铿锵霍霍。如抱琴半醉,似癫似狂;又若独鹤归林,似竹下清风。空灵的曲调,丁丁的弦音,一泻千里,飘进了每个人的心灵......全曲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,纷披灿烂,戈矛纵横。”

“纷披灿烂,戈矛纵横”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,今犹在?诸色俗累,一时消亡。传统治国理念无为而治,上层不折腾,下面有作为。如今已经看开,遇事不再惊慌,走,咱们吃茶去!(未完待续,请见下篇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免责声明

1、凡本网注明出处非(欧洲日报)的作品,均转载于自其它媒体或会员发布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目的在于信息的传递,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,如对稿件有质疑请与本网客服联系。

2、凡涉及客服电话、转账交易等请查询官方认证,谨防上当受骗。

3、为了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,请核实安全认证的官方客服电话,防止上当受骗。

4、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其它问题,请在15日内联系本网客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