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3月30日,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、住建部《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》,部署推动生活垃圾分类。一年多过去,垃圾分类实施情况怎么样?实施起来有什么难度吗?中新网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调查。
某小区内,垃圾分类志愿者在进行作业。中新网吴涛 摄
不同小区实施措施和情况差异大
记者走访发现,以北京为例,垃圾分类实施情况差异比较大,甚至相邻的两个居民生活区,实施情况可能就完全不一样。
家住北京朝阳区某小区的安一依(化名)对中新网记者表示,她们小区内执行的比较好,除了做了垃圾桶分类,还有专门回收水泥、油漆、木材和玻璃等装修垃圾的场地,也有回收旧衣物的投放箱。
在北京丰台区某小区,其物业人员告诉中新网记者,垃圾清运人员在清理垃圾桶时,会在现场进行简单分类,有些不方便进行现场分类的,会送到回收站后再分类。
在北京房山某小区内,还配备了垃圾分类志愿者。有志愿者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,他们每天一早就干活,需要赶在垃圾车回收之前完成垃圾分类,把厨余垃圾全部放在“绿桶”内,其余垃圾放“蓝桶”,每天需要分拣20个桶。
但和这个小区相邻的另一个生活小区,状况大相径庭。垃圾桶都是“清一色”,并没有标注分类,垃圾回收车回收时对这些垃圾也是“一锅烩”。
有的小区垃圾桶都是“清一色”,并没有进行分类。
分类垃圾桶常见,分类依然难
如上所述,居民生活区域一般都会有厨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,那街道等公共区域如何做的呢?记者走访发现,在城市街道、地铁等一些公共区域,一般都会有可回收垃圾箱和不可回收垃圾箱两种。
另外,即便是在街道,有一些地方也会设立厨余垃圾桶,在北京阜成门外大街一带,经常有厨余垃圾回收车执行作业。
不过,这些垃圾桶内的垃圾真的是分好类的吗?记者观察发现,在一些不可回收的垃圾箱里,混有矿泉水瓶、纸箱等可回收利用物品;而厨余垃圾更是分散在各类垃圾桶中。
记者走访中还注意到,虽然多地对垃圾箱都做了分类,但有害垃圾箱并不多见。而且,部分有害垃圾直接投放在生活垃圾箱内,比如废旧电池就比较常见。
《方案》要求细化垃圾分类,其中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、废药品、废油漆、消毒剂、废胶片及废相纸等。《方案》要求设立用于投放这类垃圾的专门场所或容器,并在醒目位置设置有害垃圾标志。
街道、地铁等一些公共区域,垃圾桶一般进行了“可回收垃圾”和“其他垃圾”分类。
垃圾为什么分类难?
垃圾箱明明有分类,为什么分类依然难呢?正如上所述,有的小区需志愿者对分类垃圾箱进行二次分类;有的垃圾和所在垃圾箱的属性明显不符。
上述垃圾分类志愿者表示,居民目前基本上都没有意识进行垃圾分类,都放在一个垃圾袋内,里面什么垃圾都有。还有问题出现在扔垃圾的环节中,有小区的居民告诉记者,他们一般会把垃圾扔到离自己最近的垃圾桶里。
安一依认为,因为目前不进行垃圾分类也不会受到什么惩罚。据了解,她之前在国外生活过几年,当地有法律规定,如果不分类扔垃圾,很可能会被罚款。
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也表示,目前,我国有关垃圾分类的规章制度主要是激励性质的,如果想让个人去履行自己的环境责任,还要有约束性、惩罚性措施。
《方案》中显示,具体到城市居民而言,通过建立居民“绿色账户”、“环保档案”等方式,对正确分类投放垃圾的居民给予可兑换积分奖励。但记者在走访中发现,提起“环保档案”等,很多居民都是一头雾水。
刘建国还指出,垃圾分类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,要改变个人的习惯是比较难的,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很难在一两年内见到成效。